跳转到主要内容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文/孙苗、符昱  /童心、宋丽丽)

1011-12日,以“科学数据与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主题的第七届(2021)中国科学数据大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由国际科学理事会数据委员会(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主办,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合作部共同指导,中国信息协会、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明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任苏靖、中国科学院网信办常务副主任王树志、呼和浩特市市长贺海东,以及来自国内各领域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400余人参加会议。本届会议以科学数据与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主题,设有25场并行分会。

1

第七届中国科学数据大会开幕式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发起海洋科学观测数据管理与应用分会,信息中心副主任相文玺和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作为共同召集人。分会邀请了8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共同探讨海洋科学观测数据获取、加工处理和分析应用等关键技术方法。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里京以全球变化为背景,系统性阐述了全球海洋观测数据集(COMS-GOSD)制作的全链条技术方案及取得的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田波介绍了自主研发的最新全球10米高分辨率海上风电数据集构建方法及碳中和背景下的应用与挑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林霄沛报告了透明海洋两洋一海立体观测网的建设进展。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张志祥介绍了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的建设运行及数据在中深层海洋动力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耿慧霞博士以有害藻华观测和治理为例,提出了应对海洋生态灾害对科学数据的需求。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唐世林从国家战略背景、数据资源、服务能力及未来发展等方面,介绍了南海海洋数据中心的建设。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增宏以国际Argo的发展历史为基础,详细介绍了中国Argo二十年来取得的进展及未来发展计划。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韩红旗以计算机领域视角,讲解了知识图谱的构建过程及其在知识问答、综合决策等方面的应用。

2

专家报告现场1

 

3

专家报告现场2

 

会议就海洋数据产品制作、新技术应用、海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等内容展开深入研讨。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亟需更加及时、精准、全面的海洋数据产品支撑。本次分会的召开,进一步凸显了海洋科学数据在支撑科技创新、跨学科融合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促进海洋科技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将继续全面把握战略机遇,瞄准全球海洋科技发展前沿,面向我国重大战略支撑服务需求,夯实产品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流的科学数据中心品牌。

关于我们

研究团队面向数字海岸与海岸带可持续管理的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以全球、区域、国家和局地多尺度的河口和海岸典型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为对象; 集成光学、雷达、热红外多源多分辨多平台遥感数据,开展遥感智能识别和反演算法,遥感大数据与云计算以及全球海岸管理遥感应用研究; 揭示全球变化下海岸带自然系统和人文要素的地理空间分异规律、时空演化过程及特征; 掌握全球、区域和国家海岸带典型系统和要素种类、结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保护利用及动态变化,构建全球海岸空间数据科学共享平台; 拓展海岸带遥感科学理论技术体系,实施海岸带调查、监测、评价、规划、管控与决策应用; 为我国和全球区域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海岸安全提供基础数据和科技支撑,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